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张炼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安迪·沃霍尔的启示

2014-08-13 12:08:47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张炼
A-A+

  丝网版画存在的历史无疑是短暂的,纵然早有古人用漏孔版印制丝织品的方法,可丝网印刷的诞生,也就是20世纪初丝网印刷获得专利之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此以来,丝网印刷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并不可或缺的印刷手段。而脱离于丝网印刷的丝网版画,仅有几十年历史,丝网版画的出现,不但为版画印刷提供了更多的印制方式,更为版画艺术带来了生动的表现力。同时,其丰富的科技含量,使它以其广泛性、包容性、灵变性展现了其它版种无法实现的构想,极大的开拓了版画新的视觉范围。

  作为孔版印制形式的丝网版画,和其它版种版画有了更多区别。如孔版就没有其它版种在印制中的压力,对于承印物来说,便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再者,没有图形左右颠倒的尴尬局面、更因为对版的精确性和方便性,使得套色版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注重色彩及其制作的快捷性,无疑是丝网版画的一大特点。

  从“饾版术”的产生至今,古代彩色版画在中国及世界都有着辉煌的过去。所谓“饾版术”即彩色印制过程中,所用的一块块版片多如丰盛宴席上的百饾并陈。这种彩色印刷术的发明,让中国古版画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彩,而其勾描、分版、刻板、印刷和丝网版画的套色过程,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丝网和木板一样,都很难通过一副版面作多个色层的过渡,都只能凭借硬边的细点形成灰的面,但木板用刀的制板及木版本身的材料汇成了独有的韵味。古代木板水印,正是通过奇妙的技术,及印刷者对艺术品的共鸣与心领神会,创造了许多无可比拟的传世之作。丝网的制版却无法达到木板的刀味,其利用胶片的绘制,再作用到丝网即“版面”上,从而成为版,在其制作过程中缺少了“印痕”等许多闪光之处,“印痕”的消失,使丝网版画没有了“版味”。在一般版画制作中,通过“版”的印痕来形成的要素,在丝网版画中是很难找寻的,这使丝网除却了版味和刀味,应更富有了纯粹性和绘画性,从而让“间接性”的版画在丝网中出现了许多“直接性”因素。木、石铜版都是以笔或刀在版上直接绘制,而事实上丝网版画制版,与其它版种截然不同的一点是不对版面直接进行创作,而是通过胶片来加以绘制,再经过感光作用到版画上,这种看似更为“间接性”的制板,实际却十分直接,因而使制版过程本身就带有了很强的“直接”性,使作品上呈现了更多的绘画性。

  丝网版画的历程,有过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不得不谈到“POP”艺术。1928年出生于捷克移民家庭的安迪·沃霍尔,无疑是50年代以后波普艺术的代表。他运用丝网印刷手段以日常物品为表现对象,反映美国的现实生活,并用大量公众熟悉的人物进行艺术创作,将形象无数次的重复和复制,把版画“复制”运用到极端。他有意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不动声色地将形象平凡地罗列出来,传达出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心的感情。他艺术触觉丰富包括油画,版画等架上艺术,亦涉及装置、电影、摇滚音乐等。他的选择艺术手法不定,而丝网技术,在当时正好符合他快速大量印制的需求。时代的发展,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正如84年美国《科学美国》杂志中所谈“电脑能够逼真地模仿任何媒体的细节,也可以表现非存在的物体,虽然电脑的作用就像其它很多工具,但它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多媒体,所以它的潜力空前无比,是一个几乎还没有探索过的世界”。安迪·沃霍尔出于艺术的媒介的敏感,如果电脑喷涂早产生几十年的话,沃霍尔选择的也许是喷绘输出、DV短片、网络传递等手段。这些更为快速和更具广泛性,更能将艺术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能体现出他留给媒体时代普通民众最乐观的寓言一样:“每个人都会当上15分钟的名人”。沃霍尔希望展现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并想成为“机器”的想法,一切“电脑”都实现了。

  电脑对版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就好比17世纪中叶照相术的发明对绘画(包括版画)的影响一样,电脑“图像”的多样性,比任何手法都要快速的仿真性,使出现不久的电脑喷绘迅速取代了丝网印刷的快捷性。但无论电脑“图像”的魅力有多大,它却无法取代版画,更包括丝网版画的特性。电脑喷绘出再精彩绝伦再奇思妙想的“图像”,其成品也仅是一种“图像”,很难体现作品感。只有手工,才能带来众多的不确定和情绪感的东西,机械、规则性的东西愈多愈发显得手工印刷带来的亲切感和灵活性的可贵。这如同即使现在无数次登上“黄鹤楼”,却始终未能寻觅出“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感受,冰冷的钢筋水泥土,永远无法取代原有木制建筑所具有的文化涵义。丝网版画从画稿、制版,特别是手工印刷出作品是电脑“图像”无法代替的。电脑带来了四色分版技术,丝网同其印刷的特征自身存在的合作性,共有性与多元性,再加上与电脑制版的结合,为丝网版画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和发展空间。

  安迪·沃霍尔的大量作品,就是用当时流行的照相术与丝网制版相结合,将公众形象、日常用品等等传媒中出现的元素,直接印制于画布之上,通过精心调制的色彩,通过随意勾画的线条,组成了他特有的艺术风格。照相术和感光制版的方式让沃霍尔将其艺术思想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多种技术的结合,也正是丝网版画合作性的再现。《十竹斋书画语》以饾版和拱花术雕印,图刻印染、手法精巧、而色彩斑澜,也正是“饾版术”在当时作最为快速的媒介手法的再现。当沃霍尔也正如胡正言一样找到当时快捷的媒介,传递出他需要表达的精神指向。现今丝网手绘与数码制版的组合,一方面可以表现出其它媒介无法再现的“图像”,另一方面,能使作品从始至终具有绘画性及情感化的成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丝网版画在我国的初现,为其在艺术领域里播下了一颗充满力量的种子。鲜丽的色彩,便捷的印制方法,能在不同质地上进行印刷的技术特点,掌握在已经成熟的版画家手中,使我国的丝网版画一开始,既有了深厚的传统情结,又有了十分明确的精神指向。特别是以学院版画为代表的众多版画作品,如广军先生的《采莲图》,恰是绘画的“实在”高于“自然”的实在,寥寥数笔,符号化的形、色、线、面的穿插,无处不流露出文人画的臆想。张桂林先生的《墙系列组画》采用了中国古建筑的构建局部和中国画的构图方式,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念不经意的刻画在明快、简洁的画面之中。正是因为中国丝网版画从一开始具备浓郁的传统气息和现代的构成关系,使其迅速屹立在中国艺苑。

  丝网版画和其它版种一样,具有“间接性”和“复数性”的一般特征,但其又有较多不同之处。安迪·沃霍尔的丝网作品,抛开波普艺术的意识,单以画面来看,并非深不可探。从现代技术的角度上看,假设是DV的重复,给人的振撼应该更为强烈。显然,他运用了丝网印制的方法,但他采取的“复数性”,并非是单张作品的“复数”,而用一版进行多张重复,每幅作品列呈,形成“复数”。丝网这种“复数性”,亦是其它版种所没有的。作为印刷的沃霍尔,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绚丽的艺术作品,也使人们在心中无意识的给丝网版画作品蒙上一层重复、波普的“外套”。而波普艺术这种“丝网版画”的代名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予我们思考的,并不是艺术创作的手法,而是一种思想上的传递。

  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中国丝网版画印制的技术越来越精良和高超,作品愈来愈多,但技术的“复制”,终究只是精致的“印刷品”,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可看的“图像”。作品本身不具“可读性”、缺少了应有的艺术含量,必然制约丝网版画的发展轨道。安迪·沃霍尔传递的思想,更决定了对所谓制版“技术”的摒弃。依据“席勒——斯宾塞”的理论,艺术起源于“游戏”,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丝网版画自身所具有“间接性”同时也含有“直接性”的特性,带来了许多“游戏”的因素。其间操作手工性,带来的“不确定”“偶然性”更符合人们通过游戏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正如豪斯金斯所述“印刷快乐”,在快乐中探寻绘画的手法,明确自身的精神取向,才能让丝网版画溶入当代,诠释当代。

  丝网版画存在的历史是短暂的,中国丝网版画才刚刚发展,中国古代套色版画,因“饾版术”而令世界注目,丝网版画使色彩在版画中得到重新认识。依据丝网版画本体的特征,立足于传统,不断地探究,切入到当代文化情景,通过丝网印刷这种媒介进入当代生活,将思想传递给大众,这也正是印刷沃霍尔与传统“饾技术”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书目

  《世界版画史》 黑崎彰

  《中国木版水印概说》冯鹏生

  《印刷沃霍尔》 张卫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张炼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