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人称“三版”,成为世界版画主流。国内八大美院都设有版画系,每隔几年都要举办专门的“三版展”。而随着国内艺术市场升温,版画也不再是“养在深阁无人识”,作为版画家族的奇葩,一些优秀丝网版画家既对传统绘画技巧了然于胸,又对现代技术驾轻就熟,湖北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张炼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张炼的作品并没因造型布局的约束而失去自由轻松的表达。
《残扇之四项》
《紊乱意象》
媒介的冷与心智的灵
湖北美院一洼荷花池,仿佛将艺术的灵与工匠的巧精妙分隔。张炼的家与工作室隔着荷花池,咫尺相距,却天渊有别。
50平米的两室一厅,张炼笑称“斗室”,温馨有致。鲜艳的红直扑入眼,中国结、红木根雕,细述着主人的东方情结,正如张炼画中不曾割舍的中国元素。歪在阳台躺椅上,泡杯学生相赠的人参乌龙,便可在午后的慵懒中找寻艺术灵感。
步入画室二楼,走道的“阴”、机器的“冷”、刀具的“硬”还有满地的“墨”,这里,简直就是个小型工艺厂。我笑他是个艺术工匠,张炼乐在其中,“丝网版画真的很好玩。”
张炼比想像中更年轻,下巴处留有一撮胡须。我以为这是艺术家的特质,张炼解释,早上起得晚,由上及下,刮到此处,便来不及。当他操起刀具刻画时,我偷瞄他的手,干净纤长,有些格格不入。
如许多画家,张炼也有个享受绘画的快乐童年。若要论及天资渊源,爷爷的几笔画功,想必是得以传承。10岁那年,张炼回到沙市念初中。同所有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一样,参加了学校的兴趣班,不过张炼涉猎广泛,绘画班、数学奥赛班、还有足球队……
数学呱呱叫的张炼顺理成章地进了理科班,高三那年心性突变,想考艺术院校。由理转文,未为晚矣。张炼却执意要复读,身为教师的父亲鼎力支持,“好!那我就再养你三年!”
就这样,张炼从最基础的点、线、面开始,专业学画,文化课则靠自学。如此执著自有回报,张炼如愿考入湖北美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
东方传统与关照现实
教学相长,却大不同。受的是西方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张炼却发现东方传统元素更有深意,但几乎没有施展空间。去楚文化馆走一遭,急迫感更是如鲠在喉。
以20世纪90年代《颉文》系列为先导,张炼的创作在率性表现与理性思考比照间做着尝试:理智地安排点、线、面,尔后勾画出线,以求得偶然性。接着着重强调制版、印制的反复与叠加。如同仓颉造字,不是先期有“字”,而是在过程中自然显现。
张炼说,版画创作独特的偶然性有别于其他画种,常令他兴奋、激动。
而在近期的《残扇》系列中,张炼则以传统“折扇”作载体,以古诗句为依托。那扇里争食的雏鸟,展翅的黄鹂显然是齐白石“雏鸡争食蚯蚓”画和杜甫“黄鹂鸣翠柳”诗句的挪用。而扇面以拥挤的都市人群面孔或摩天大楼为底衬,主体手绘灵动的鸟儿,细观之,鸟儿身上细布机器零件,欲跃纸面,却挣脱不得。
城市的种种变化,正是张炼最为关心的。一方面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各种事物应运而生;一方面又带来负面影响,这种现实和传统的交织与矛盾,常让他困惑、苦恼。《网脉》、《紊乱意象》就是这一时期侧重对都市文化思考而产生的作品。
2005年《镜像》系列中,张炼开始关注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背景的男女意寓人与人之间模糊的感觉,越靠近反倒越看不清。画面清晰处依然选用传统绘画元素:青蜒、冬梅……
相对于传统版画而言,张炼的丝网版画有意营造假的三维空间,背景的灰与前景色彩的跳,形成强烈的层次感,似禁锢,又似挣脱。
湖北省美术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张广慧评价张炼的丝网版画为“屋顶上的云”。即便是面对“社会”、“人文”等严肃课题,他也没有故作姿态说教,没因造型布局的约束而失去自由轻松的表达。
我想,这正是张炼独特的表现方式,更是一种处世态度。也许,只有这样的作品更能沁人心脾、过目不忘吧。
《颉文—3》
《网脉》
看展指南针
丝网版画工序复杂,借助现代印刷和光电科技,凭借“丝网”将画转印到纸上,先利用刻、画、复印、照相等手段,将图像留在透明纸或胶片上,再将其置于灯箱上,将涂过感光胶的网框压在上面,然后开灯感光。经过感光的丝网需在水池冲洗,便能将通透的图像留于丝网,接下来便可用丝网油墨刮印。制一次版一般只能印一种颜色,所以一幅画要多次套印才能完成。
张炼说,丝网版画缺少历史积淀,但也没有传统负荷,在创作上更自主,也更自由。因此版画的欣赏也更具想像空间,境由心生,观者都会自得乐趣。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